• 1
  • 2
联系我们
  • 电话:021-88888888
    手机:13988888888
    传真:021-88888888
    邮编:201822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页:www.shcjb.com
    地址:上海嘉定区嘉戬公路200号
传Uber投资者拟与滴滴达成休战协议:是时候停止烧钱大战了
  • uber

    uber

        北京时间7月21日上午消息,Uber投资者对该公司管理层发出了明确的信息:是时候在中国停止烧钱大战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多家机构投资者都在推动Uber与中国市场领导者滴滴出行签订合作协议,避免继续在中国开展价格战。

        知情人士表示,Uber和滴滴的投资者已经就潜在交易展开了沟通,但还需要这两家公司的高管就休战协议进行谈判。一名Uber投资人表示,他们已经与滴滴股东进行了十多次会议和通话,希望双方能够达成协议。但知情人士拒绝透露投资者的身份。

        为了在这个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争夺主导地位,Uber和滴滴都在进行补贴大战。Uber曾经表示,该公司每年至少要投资10亿美元扩大中国业务的规模。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这两家公司都为司机和乘客提供了补贴和免费出行机会。

        知情人士透露,身为Uber的投资者兼董事,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合伙人比尔·格里(BillGurley)曾在几个月前的CodeConference大会上与滴滴总裁柳青展开过简短沟通。与滴滴CEO程维不同,英语流利的柳青已经多次前往美国宣传该公司,还会见了苹果等支持者。

        另有知情人士称,她今年还会见了Uber高级业务副总裁埃米尔·迈克尔(EmilMichael)。但知情人士拒绝透露,这些沟通是否涉及了明确的协议和合作内容。

        知情人士表示,Uber和滴滴目前尚未开始讨论这项交易。

        谈判能力

        知情人士称,由于这两家公司都希望独立发展,Uber和滴滴的高管都担心在谈判中表现出开放性可能会降低自己的谈判能力。滴滴在中国本土市场占据主导,在400座中国城市吸引了1400万注册司机。Uber则计划今年覆盖100座中国城市。

        Uber为中国业务成立了单独的实体,并且已经吸引了中国本土的投资者。但其母公司也在投入自有资金,保持对Uber中国的财务干预。

        这两家私有科技公司的规模都非常庞大。Uber最近一次融资估值接近680亿美元,该公司累计获得逾110亿美元现金和股权融资。滴滴的最新估值为280亿美元,其累计现金和股权融资超过100亿美元。

        这两家公司之所以持续融资,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显示出他们希望继续在中国烧钱的决心。很多投资者都认为,Uber和滴滴都希望通过烧钱的方式逼迫竞争对手做出让步,并主动来到谈判桌上。

        在中国之外的市场,Uber的业务进展顺利。该公司表示,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实现盈利。但整体来看,他们通过发达国家获得的利润,被发展中市场的亏损抵消。

        分成比例

        知情人士表示,双方合作的一大潜在障碍在于如何分成。滴滴希望获得的合并营收分成比例肯定超过Uber的意愿。投资者还建议Uber中国并入滴滴,使之成为滴滴的少数股东。

        Uber发言人拒绝对此置评。滴滴出行及其外部媒体顾问Brunswick均未作出回应。

        滴滴对同行之间的合作并不陌生,该公司已经与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和东南亚的Grab建立了国际联盟。

        

        而由于滴滴对Uber在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Lyft投资1亿美元,使得双方的谈判变得更加复杂。知情人士今年6月表示,Lyft已经聘请精品投行QatalystPartners来探索潜在交易。

        投资者施压

        中国互联网行业最近的一系列并购让外界得以看清投资者的意愿,尽管这些合并交易起初遭到企业创始人的反对。

        在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投资者的压力下,滴滴与其之前的宿敌快的在2015年初合并,创立了中国最大的打车服务。去年10月,在线旅行公司携程与去哪儿也宣布合并。

        Uber累计融资超过150亿美元,并且吸引了包括风险投资、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在内的众多投资者。但由于该公司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表示,Uber希望尽可能推迟上市时间,所以投资者的资金只能无限期锁定。

        知情人士表示,除了监管问题外,中国市场的亏损也是阻碍Uber上市的一大障碍。按照目前的估值计算,Uber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有科技公司之一,估值甚至超过85%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

上海嘉宝实业有限公司 Copyright(C)2014 沪ICP备12026233号